馮海紅:聚力破解痛點堵點推動科技政策扎實落地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堅持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各類科技政策之多、力度之大、覆蓋范圍之廣前所未有。但是,我國科技發展及科技體制仍存在一些痛點堵點,亟待建立健全政策落地機制來切實破除制約科技強國建設的深層次體制機制障礙,以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強化效果評估和督查考核機制,打通科技體制改革“最后一公里”
當前,我國面臨著科技政策落地率較低、科研機構治理機制和科研項目組織模式不健全、科研人員獲得感不強、科技創新支撐能力不足等問題。對此,要緊緊圍繞科技體制改革攻堅和科技政策扎實落地的核心任務,探索實施系列改革舉措,推動政策精準落地。
要堅持以實際成效為評估標準,統籌資源投入和項目布局,協調推動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機構建設、重大科技項目立項和組織管理方式分類改革,統籌推進科研經費管理合理性、機構內部分配公平性、政策落地執行便捷性。
要進一步理順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智庫建設等功能作用的錯位發展和協同聯動機制,摒棄主要以論文、項目、批示等為主要指標的科研人員評價方式,加快構建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等價值和貢獻為導向的考核晉升機制,有效遏制科研活動“形式化”和科研成果“空泛化”的趨勢。
要創新科技體制改革縱深推進模式,打造科技政策扎實落地互動平臺,特別是充分發揮基層科研人員反映問題、提出舉措和評估成效的積極性,多方協同提升政策落地的精準性和有效性。
夯實基礎研究能力,補齊科技創新鏈條短板
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是所有技術問題的總機關。要充分認識我國基礎研究面臨的長期性、艱巨性和復雜性,集中針對原創性成果及顛覆性技術缺乏、研究問題與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不匹配、支持機制不穩定等痛點堵點,探索構建行之有效的基礎研究提升路徑及發展機制,補齊科技創新鏈條中的短板。
要加強基礎研究各學科各領域的競爭態勢綜合研判和前沿方向精準導航,統籌構建覆蓋跟跑、并跑、領跑等差異化目標的基礎研究行動路線圖,系統部署面向前沿自由探索、關鍵核心技術、國家戰略需求等不同導向的研究領域,加快形成有利于凝練研究真問題、產出“從0到1”重大原創成果的良性機制。
要健全基礎研究戰略目標的動態穩定支持機制和原始創新激勵機制,優化完善針對重點學科領域、優勢研究團隊、特色創新基地的體系化、集群式、前瞻性的部署,促進基礎研究投入來源多元化,持續提升基礎研究經費占全社會研發經費比重。
要構建以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為主體、以優化資源配置機制為核心的基礎研究生態體系,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統籌優化覆蓋各類資源投入的配置結構與運作機制,加快健全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體系和一體化科學數據中心體系,保障戰略科技力量在建設科技強國中切實發揮戰略支撐作用。
強化關鍵技術攻關,形成產業鏈供應鏈融通創新生態
當前,在積極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實現創新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進程中,我國仍面臨著科技領軍企業較少、一些基礎領域存在“卡脖子”問題、超大規模市場優勢與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的協調聯動不足等難題,亟待在科技體制改革攻堅和科技政策落地中有所突破。
要健全高層次管理協調體制機制和專業機構建設,動態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和產業共性技術創新,以構筑產業技術競爭優勢為目標形成戰略愿景和行動方案,聚焦重點領域“卡脖子”技術、顛覆性技術開展定向攻堅。
要強化以科技領軍企業為引領、以增強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和韌性為重點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機制和產業共性技術創新機制,實施融通創新舉措,推動全鏈條式聯合創新和各類創新主體聯動發展。強化戰略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專精特新”等領域科技企業梯隊培育體系,形成一大批具備“殺手锏”技術的科技小巨人企業。
要強化府際協同和央地聯動的科技政策集成機制,統籌發揮重點研發計劃、產業創新中心、產業技術創新聯盟、工業互聯網平臺等政策工具的協同效應,做優做強以科技領軍企業為引領的融通創新生態。
健全職業發展保障,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培育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的培養上,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當主角。當前,我國青年科技人才發展還面臨獲取資助難、擔綱機會少、成長通道窄等難題,亟待統籌推動科技政策和人才政策的協同落地,健全遵循青年科技人才成長規律、適應科技強國建設需求的青年科技人才發展機制。
要從強化基礎資助普惠性、完善青年人才全鏈條培養制度、拉長基礎研究評價考核周期等方面出發,結合青年科技人才不同成長階段的差異性特征,完善青年科技人才職業發展保障機制。
要鼓勵青年科技人才參與科技發展戰略研究、科技規劃制定、科技計劃實施及基礎科研單位治理,提高其在科技體制改革和科技政策制定中的貢獻。探索健全多元化、復合型的人才培養路徑,重點培養一批兼具理論、產業、政策、國際等多維視野的貫通式青年科技人才。
拓展國際開放合作,提升科技創新能力
科技創新已經成為國際戰略博弈的主要戰場,圍繞科技制高點的競爭空前激烈。對此,我國要主動布局和積極利用國際創新資源,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構建更加開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國際科技合作網絡,在開放合作中提升科技創新能力。
要優先圍繞協同增進全球人民福祉、發揮我國科技創新能力對外賦能作用等重點方向,以科技應用場景為牽引,深化互利共贏的合作模式。同時,更加積極主動牽頭發起國際科技合作項目,大力支持面向全球的國際大科學計劃、大科學工程、科學研究基金等各類計劃,打造一批具有國際引領地位的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科學數據資源平臺;更加積極參與全球科技治理,深化拓展在國際科技組織、多邊機制和雙邊機制中的科技合作模式,大力參與國際科技組織和重點領域的新興技術標準以及規則的制定,穩步提升我國參與全球創新合作網絡的廣度和深度。
原載于2022年7月5日《中國財經報》